蛇的寄生虫长什么样?
寄生在蛇体内的绦虫(带状绦虫)有两个虫体,虫体较细长,弯曲呈波浪状,乳白色。它的头很小,由吸盘、顶突和12枚钩子组成,腹面生有“口”,口内有4枚锯齿状的“齿”,这便是绦虫的“口器”,用来摄取食物。“口”后面便是绦虫的消化道。绦虫体的中部,由许多“体节”所组成。
绦虫头部吸附在肠壁的粘膜上,靠吸盘和顶突上的小钩固定。肠内的营养物质,由“口器”吸入,进入消化道被消化后,营养被全身吸收。绦虫体长到一定程度,后端的体节(已变成产卵的器官)便脱离虫体,随宿主(蛇)的粪便排除体外,来到外界,虫卵也随之散开。从被吸血的蛇和水龟体内可发现裂头蚴,裂头蚴前端膨大,内有1对钻头样的倒钩以穿入宿主组织内,后端尖细,有吸盘盘缩在管腔内。裂头蚴长约8〜62毫米,宽0.15厘米,长扁、带状、乳白色、半透明,类似蚯蚓。
治疗带绦虫的药物是“吡喹酮”,可将吡喹酮片研碎,用150°C〜180°C的水化开,冷却后用喷雾器对准病蛇口腔喷洒。也可将50%乳酸菌素片(144片)研碎,用2000毫升水冲开,浸泡病蛇,浸后及时捞出。此法对治疗厌食病也有效。可杀死裂头蚴的药物是“氯硝柳胺”和“吡喹酮”,在0.1 %氯硝柳胺溶液或0.5%吡喹酮溶液中浸浴病蛇1〜3小时(最好把病蛇装入纱布袋内再浸浴),可将裂头蚴杀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