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子的皮肤病有哪些?
1、真菌性皮肤病
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,常见的致病菌有许兰氏白癣菌、红色癣菌等,临床上以丘疹、水泡、继发脱毛和形成痂皮为基本特征。病兔患部皮肤发生红斑,并有淡黄色痂皮和少量皮屑,随着病程的增长,病况加重,皮肤病变不断扩大,患部毛脱落,露出红色创面,覆盖着增厚的痂皮,周围浸润明显,以致皮肤发生龟裂,导致剧烈瘙痒。由于皮肤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受到瘙痒刺激,病兔不断抓挠,导致食欲下降、生长缓慢,重者消瘦、贫血,给病兔造成极大的痛苦。直接涂擦25%苯酚软膏有一定疗效。
2、疥螨
疥螨属寄生虫病,由疥螨寄生于皮肤表层内或毛囊中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皮肤病,传染性较强,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,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很小。患病初期,在鼻部、眼周、耳根和腹股沟等处皮肤上出现瘙痒、潮红、湿疹、结痂、脱毛和皮肤增厚,随着病况的发展,病况逐渐加重,皮肤出现龟裂,且不断向头部和身体其他部位扩散,导致病兔食欲下降、生长缓慢、消瘦、贫血,给病兔造成极大的痛苦。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治疗,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,效果良好。
3、虱病
多寄生于被毛浓密处,致使皮肤经常搔痒,病兔不安,常用抓挠或在地面上或笼底摩擦,使饲料中混有虱子和虮子以及大量污物,食欲减退,日渐消瘦,生长发育受阻。同时,吸血的虱类,可为一些传染病,如流行性出血热、球虫病等的传播媒介。主要治疗药物为敌百虫的2%~4%水溶液,给病兔洗浴,每周一次,连续数次;或使用杀虫剂喷洒,如溴氰菊酯、氰戊菊酯等。
4、滴虫
常侵入皮肤的创伤或肛门周围,形成丘疹,继发感染后,皮肤上出现脓泡、溃疡和湿疮,治疗可注射甲硝锉,每千克体重25毫克,每日一次,连用3日为一个疗程;可用3%过氧乙酸洗浴,以杀死体表虫体。
另外,在饲养管理上,对饲养笼具及周围环境要经常消毒,发生疾病时,对圈养笼舍及周围环境要每天消毒一次;保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和全价饲料,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;防止饲养密度过大,避免不同养殖户的兔混群,确保无病兔对有病兔进行接触。只要采取综合养管理,上述皮肤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,保证养兔的经济效益。